白沙茅龍筆
茅筆源於新會,為明代廣東最負盛名的理學家、詩人和書法家陳獻章首創。陳獻章先生生於新會都會村,後遷居白沙,人稱白沙先生。陳白沙為了創制一種適合自己使用的筆,選取新會圭鋒山特有質堅而韌的 “峰茅” 草,取其莖心,經挑選精細加工,捆扎成筆,再用竹木刻成龍頭套於筆杆,美其名曰 “茅龍筆”,故此茅龍筆又名白沙茅龍筆。茅龍筆作字古趣,比動物毛所做的筆較為精悍,容易表現一種狂放逸氣和特點,而較之其它植物類:荊、荻竹、木、葵等所做筆來,則顯得含墨豐富,軟而易使的特點。
白沙先生創制茅龍筆後,仿者甚多,康熙年間已有專制茅龍肆於新會,民國期間 “萬和行”制的茅龍筆已遠銷國外,在東南亞一帶也享有盛譽,經歷近五百年的浮浸變幻,幾度面臨失傳。八十年代後,在新會岡州畫院推動下,新會這一傳統產品得以保留,並有了新的發展。創制茅龍國畫用筆,並成功地運用於中國畫創作上,線條風格獨具,為畫壇帶來清新之風,影響甚遠。茅筆引起不小著名畫家、書法家,特別是喜歡獵奇的現代畫家的青睞,深得日本書道界的喜愛,國內外不少書畫家不遠千里而來新會找 “茅龍”,以試其妙。
著名書法家麥華三,國畫大師朱紀瞻,書畫家賴少其,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,國畫大師劉海粟、關山月、亞明,中國旅遊協會會長、書法家何若泉,以及香港著名畫家趙少昂等均為新會茅龍筆題詞題鑒。中央電視臺、鳳凰衛視臺、香港、廣東等電視臺以及法國留尼旺電視臺亦作專訪介紹。茅龍筆
榮獲首界民間工藝精品優秀獎、茅龍國畫用筆獲銅獎,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茅龍筆的使用及保養方法:
茅龍筆以江門本地產的茅草精心制作為佳,茅草已經過防虫蛀處理,初次使用時請以清水浸潤筆毫下端約三分之二處,時間約10分鐘,洗去膠質,使筆鋒柔軟適中,然後即可醮墨書寫。以後每次使用前亦先用清水浸潤筆鋒,謂龍游筆淵也,使用完畢,應以清水洗凈筆毫內所含的墨汁,掛於筆架上晾乾。若長期不用,應將筆晒乾存放在錦盒內。如此,則茅龍筆可以經久耐用也。

轉載自蘋果日報2011年9月25日
|